广西玉林市交通运输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管理办法(第二次修订)》政策解读

2025-04-30 09:2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政策法规处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管理办法(第二次修订)》(以下简称“《办法》”)修订的背景:

2024年10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管理办法(修订)》印发实施,在全区创新实施治超执法不罚轻罚政策,对未造成事故、坍塌等危害后果的,超限20%以下可以不予处罚;超限20%以上但车货总重不超过100吨的,设定四个档次的减轻处罚标准,改变了长期以来每超1吨罚款500元的“严管重罚”做法。自实施以来,治超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通过实行从轻减轻处罚,80吨以上、超限60%以上的违法超限运输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超限20%以上违法运输行为依然较多;货运企业和驾驶员配合处理违法线索程度不高等。

为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治理力度和社会可接受度相统一,结合我区治超工作实际,聚焦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治超工作的目标要求和治超三年行动方案既定的目标,经充分调研后,决定对《办法》予以修订,在可控的范围内对超限运输管理政策作相应的调整。

问:

《办法》主要修订了什么内容?

:答

(一)将原第二十九条修改为“第三十条 当事人驾驶货车超限通行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按照提示及时主动到指定地点消除违法状态,或在短信、电话等通知规定期限内主动接受调查处理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理,公安交警部门已经作出罚款处罚的除外:(一)车货总质量超过《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至第八项、第二款规定的认定标准20%,在30%以下的,超过20%超限部分减轻至100元/吨实施处罚。(二)车货总质量超过《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至第八项、第二款规定的认定标准30%,在50%以下的,超过30%超限部分减轻至400元/吨实施处罚。(三)车货总质量超过《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至第八项、第二款规定的认定标准50%,在100吨以下的,超过50%超限部分不适用从轻减轻处罚规定,按照500元/吨实施处罚,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理由:一是与现行规章相衔接,实现并轨。二是通过适当提高减轻处罚标准,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达到经济发展和安全的有效平衡。三是规范表述。

(二)将原第三十条修改为“第三十一条 车货总质量超过100吨,或车货总质量超过《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至第八项、第二款规定的认定标准,造成事故、公路桥梁坍塌等危害后果的,不适用从轻减轻处罚规定,超限部分按照500元/吨实施处罚,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理由:一是《道路运输企业和城市客运企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明确违法装载导致车货总质量超过100吨的列为重大事故隐患,与之相一致。二是与第三十条相衔接。

(三)将原第三十一条修改为“第三十二条 对一年内违法超限运输累计超过3次的货运车辆和驾驶人,不适用从轻减轻处罚规定。”

理由及依据:《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四十六条。

问:

《办法》主要增加了哪些内容?

:答

(一)增加货运车辆年度审验要求。增加第三十四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配发《道路运输证》的货运车辆进行年度审验,应加强对违章记录的审验,发现有货运车辆超限20%以上已立案未处理记录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理由及依据:一是《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第五十条“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配发《道路运输证》的货运车辆进行审验,每年审验一次。审验内容包括车辆技术等级评定情况、车辆结构及尺寸变动情况和违章记录等。审验符合要求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道路运输证》上做好审验记录;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办理变更手续。”二是加强宣传提醒,提高货运企业和驾驶员配合处理程度,有效遏制超限20%以上的违法运输行为。

(二)增加对特殊车辆的豁免规定。将第二十三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修改为“车货总质量超过《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至第八项、第二款规定的认定标准......”。

依据:《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二款。

(三)增加不予处罚的情形。将原第三十四条修改为“第三十五条 违法超限运输现场查处立案规则及当事人具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从轻减轻或不予行政处罚法定情节的,可以参照本办法相关规定实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

问:

《办法》修订的目的是什么?

:答

此次修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底线思维,通过多轮基层调研、数据分析论证、执法实践,逐步推动《办法》与现行法规规章相衔接,达成治超目标,为地方性法规出台提供实践支撑,形成治理力度和社会可接受相统一、科学化、可操作的制度,切实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